该站点为演示性网站模板,不构成任何商业行为!
新闻动态
同时中国政府借贷提振了钢铁需求增长的预期
2016-09-09

  市场上许多投资者试图寻找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线索,而不少业内分析人士称,中国的钢铁行业就是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诸多线索之一。

  钢铁行业被视为中国经济*糟糕环节的代表。该行业曾一度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如今却债台高筑。中国政府试图将产能过程转移到其他国家市场,但此举却扭曲了世界钢铁价格,冲击了非中国以外竞争者。

  IHSMarkit驻中国的**经济学家杰克逊(BrianJackson)认为,实际上,钢铁行业仍是值得考究的,因为它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风向标之一。

  本周一(9月5日)G20杭州峰会闭幕,G20公报称,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集体应对,呼吁组建一个关于钢铁产能过剩的全球论坛。虽然G20峰会并未具体提及中国的钢铁产能状况,但是中国的钢铁产能占世界钢铁产能的比例由2013年的约1/3升至1/2。

  几年前,由于市场需求预期飙升,中国钢铁产能激增,但是,该市场需求预期尚未完全实现,导致中国钢铁行业的巨额亏损。相关统计数据,由于中国钢铁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损失总额由2014的6.78亿元(1.017亿美元)扩大至2015年的1500亿元(225亿美元)。

  数据还显示,对于那些钢铁公司来说,这些债券的平均持有期限为18个月,并且82%的债券发行用于偿还旧有债务,很少用来直接投资以支持公司业务运营。尽管中国其他经济领域也在同高企的债务作斗争,但是,钢铁行业的债务延期比例**,而平均到期期限*短。

  穆迪驻上海的**分析师JimingZou称,短期贷款的主导地位,反映了银行业已将钢铁行业视为高风险行业。

  由于中国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对钢铁的需求放缓,从而造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使得使钢铁价格走低,进而压缩该行业的利润。2015年7月以来,穆迪对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国家在内的亚洲国家钢铁行业评级展望为负。

  杰克逊称,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钢铁行业仅仅是一个私营行业,那么私营业主不得不独立承担债务。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使得钢铁行业看似不会即刻崩溃,但是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试金石。

  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制造业(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以消费(第三产业)为主导。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必须在削减巨额亏损的钢铁行业的产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就业,以及政府在这些领域的税收三者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据IHS经济学家,*近的头条新闻似乎表明中国在削减钢铁产能方面取得有效的进展。今年年初东北特钢违约事件在短期内引人注目。2012年—2016年间,从事黑色金属冶炼与加工领域的企业的数量减少了1500多家,并且这些关闭的企业大多从事钢铁冶炼与加工。

  世界钢铁业协会称,今年夏天,中国钢铁两个巨头宝钢和武钢声称将要兼并重组。这意味着钢铁产量排名世界第五位的宝钢和钢铁产量排名世界第十一位的武钢可能会合并。

  穆迪驻上海的**分析师JimingZou称,大型钢铁公司的兼并重组可以整合钢铁行业,可以削减产能,并提高它们在钢铁行业的竞争力。

  并且,穆迪驻上海的**分析师JimingZou和其他大宗商品策略分析师共同认为,随着*近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的贷款急剧减少,钢铁行业利润下滑,钢铁价格预计会进一步下滑。

  DeltecInternational的**投资官AtulLele称,中国钢铁行业的中期展望前景为负,因为政策刺激乏力,钢铁需求将会进一步减少。此外,AtulLele还表示,与其说中国经济转型,倒不如说中国钢铁行业刺激计划的调整。

  这些改革仅仅是在理论上持续15年?

  中国政府上半年的去产能行动推动了一个潜在的清算日期的到来,但并没有缓解那些制造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担忧,中国刺激政策也未能推动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发展。

  中国房价在本已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飙升,同时中国政府借贷提振了钢铁需求增长的预期。今年年初,钢筋价格升至近两年高位,*近几周的短期交易价格也在近两年高位徘徊。

  在中国两个钢铁巨头准备重组成为头条新闻后的两个多月来,分析师一直期待这些重组言论后的行动。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国观察家质疑G20所关注的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实质性结果。G20全球论坛上提出的问题,将会被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践行,一年后将会反馈调查结果。

  据官方报道,中国已承诺今年削减产能4500万吨,而7月份仅完成了这一目标的47%。

  中国国际褐皮书的创始人兼总裁利兰·米勒(LelandMiller)在一封电子邮件中称,中国不仅有言论,而且也有行动。这将反驳这样的观点:中国积极应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因为它承诺理论上这些改革将进行15年,而没有行动。

暂无评论!
我要评论 只有购买过该商品的用户才能评论。
  • 电话咨询
  • 15121030463